扎一只风筝的读音


扎一只风筝的读音:zā 。扎(zā)本义:捆,缠束 。如:扎辫子、扎腿 。衍义:引申指把儿,捆儿:一扎线 。
【扎一只风筝的读音】扎(zhā)衍义:引申指刺 。如:扎针、扎花;衍义:引申指驻、扎 。如:扎营;衍义:引申指钻 。如:扎猛子;衍义:又用作姓 。
扎(zhá)衍义:用作扎挣 。是方言,表示勉强支持(挣读轻声) 。
风筝:
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,已2000多年 。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,研制三年而成,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。后来鲁班用竹子,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,直至东汉期间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,称为纸鸢 。
到南北朝时,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;从隋唐开始,由于造纸业的发达,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;到了宋代的时候,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。宋代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写道:清明时节,人们到郊外放风鸢,日暮方归 。鸢就指风筝 。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宋苏汉臣的《百子图》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