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虫害】花卉虫害-粉虱


花卉虫害-粉虱 1、概述
粉虱体小, 纤细, 体和翅上常被有粉状物 。 雌雄虫均有翅, 能飞, 但不善飞 。 粉虱群聚在花卉叶背面, 刺吸组织汁液, 使叶片枯萎、脱落 。 粉虱和蚜虫一样, 成虫能分泌密露, 常导致煤污病的发生, 污染叶、枝, 使花卉生长不良, 甚至枯死 。 如这些年由于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, 为白粉虱的繁殖和越冬提供了有利场所, 加之其繁殖能力强, 虫体和翅上又有蜡质粉状物覆盖, 防治较困难, 因此, 白粉虱已经成为东北及华北地区花卉和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。 该虫能为害多种花卉种类, 并且具有世代重叠、抗药高等特点, 如防治不力, 将迅速扩展发生, 造成大规模危害 。 受病严重时会造成受害株叶片卷曲, 褪绿发黄, 甚至干枯, 高温干燥天气极有利粉虱的发生和繁殖, 在夏季危害较为严重 。
2、常见种类
为害花卉的常见种类有白粉虱、黑刺粉虱、橘黄粉虱、橘黑粉虱等 。 黑刺粉虱为害月季、蔷薇、玫瑰、白兰、米兰、丁香、茶花、桂花等, 橘黑粉虱为害栀子花、丁香、牡丹、桂花、石榴等, 橘黑粉虱为害无花果、金橘、夜丁香、栀子花等 。
其中白粉虱是最主要的品种, 它俗称小白蛾、白蝇, 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露地和温室害虫 。 为害非洲菊、瓜叶菊、倒挂金钟、扶桑、天竺葵等很多观赏植物 。 成虫体长1到1.2毫米, 翅展2.2到2.4毫米 。 体淡黄白色, 翅被白色蜡质粉 。 复眼赤红色 。 卵椭圆形, 初期淡黄色, 后变紫黑色 。 幼虫体长约0.5毫米, 椭圆形, 扁平, 黄绿色, 共三龄 。 蛹长0.8毫米, 椭圆形, 淡黄色 。 白粉虱1年发生10多代, 在华北、东北地区, 白粉虱各虫态不能在露地越冬 。 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, 各种虫态都可安全越冬 。 因此室内虫体是翌年露地的主要虫源 。 温室中可终年繁殖, 世代重叠严重 。 白粉虱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到30℃ 。 成虫喜欢群集在嫩叶背面取食和产卵, 雌雄成虫成对并排 。
3、防治措施
我们以白粉虱为例, 其它粉虱可参考使用 。
对于白粉虱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, 加强检疫措施, 要对进入温室和大棚的各种花卉要认真检查叶背, 避免把白粉虱带入室内 。 一般白粉虱进入棚内, 则非常难以除净, 并会成为越冬虫源 。 另外可以利用白粉虱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, 在花卉植株旁边悬挂或栽插黄色木板或塑料板, 黄色板上涂黏油, 振动花卉枝叶, 使白粉虱成虫飞舞, 黏到黄色木板上, 起到诱杀作用 。 我们也可以进行农业防治, 首先在播种或移苗移栽之前, 要彻底清理棚内及棚外周边的杂草和残株败叶 。 棚地结合药物熏杀进行耕翻, 把成虫、若虫、卵全部消灭干净 。 其二是实行合理轮作 。 针对白粉虱喜温暖和对某些作物不愿取食的特性, 实践证明, 搞好轮作可大大减轻白粉虱的危害 。
最后要适时进行化学防治, 首先做好虫情调查, 当平均每株上、中、下三叶的虫量大叶菜类若虫数达11头15头、小叶菜类达5头~10头时, 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。 因白粉虱繁殖快、世代重叠, 因此, 在同一时间、同一作物上存在各种虫态, 而当前又缺少一种农药能对多种虫态都有效的情况下, 故靠一次用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, 必须连续几次用药 。 适用于喷雾的农药有:2.5%蚜虱克特乳油1000倍, 或1.8%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, 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, 或25%朴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, 或25%灭螨猛乳油1000倍、或2.5%天王星乳油3000倍, 或20%灭扫利2000倍 。 要对准叶背面喷雾, 每隔5天~7天喷一次, 连续3次~4次 。 也可选用22%敌敌畏烟剂进行熏蒸 。 熏蒸方法是:傍晚在棚内将敌敌畏烟剂均距离放在地面小盘内, 不要靠近作物, 按每亩药量400克, 平均分为4份, 放置4个点上, 然后把棚封严, 再由里向外逐处点燃, 第二天上午进行通风换气, 隔7天~10天再熏蒸一次, 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6%以上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