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练拳须从无极始( 三 )



但丹田的真正作用 , 是不是真的这样神秘呢?中医针灸学告诉我们 , 气海是任脉上的一个保健要穴 , 起着强壮作用 。 经常按摩或敲击气海(丹田) , 有强壮作用 , 可以延年益寿 。 虽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的观点看 , 下丹田所在的部位并未发现特殊的形态和功能 , 但是通过意守丹田可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 , 取得疗效 。 实践还告诉我们 , 通过太极拳或气功修炼 , 可以打通任督两脉 。 所谓“气沉丹田” , 其实就是腹式吸吸 , 这时会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在丹田处 , 热气再下沉到会阴间 , 这样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荡 , 加速流通 。 一些太极专家对这一过程曾作这样的描述:“学习太极拳后 , 以意轻轻运动身肢 , 逐渐去除僵劲 , 手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 , 手臂也渐觉软绵膨胀 , 以至不时有麻酸的感觉 , 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 , 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 , 是‘旧力渐去 , 真劲渐生’的开始 。 再加功夫 , 手指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往外透发 , 背脊和臂腿似有气流在灵活快速地缠绕 , 才知打通了‘运劲无微不到’的大门 。 ”(唐豪、顾留馨《太极拳研究》 , 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)

每一个练太极拳有素的人 , 都会有这种体验的 , 但其中的机理尚待人们去探索 。 我认为 , 太极拳从实质上说 , 是一种套路动气功 , 即按太极拳的套路 , 按太极拳的要领 , 一招一式进行练习 。 练习有文练与武练之分 。 这里主要指文练 。 肢体动作显得舒缓柔和 , 松柔圆活且又沉稳 , 以练意为核心 , 以练出内气为标志 , 以强身固本、防身自卫为目的 , 这就是“文练” 。 这与静气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, 只是有外形动作的区别而已 。 外形动作 , 有利于练习者集中注意力 , 有利于做到意守丹田 。 进行文练时间一久 , 原先的“绳捆索绑” , 会变成“圆球弹簧” 。 “外练筋骨皮 , 内练一口气” , 这里的“气”就是指气功 。 练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热感、胀感、针刺感等各种感觉 。 这种感觉在拳学上名之为“气感” 。 这种气感是不是一种“力”呢?或者称之为“内劲”呢?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。

按中医理论 , “气”的内涵有二:一指构成人体的物质 , 即包括秉受父母精卵结合的阴阳之气(先天之气) , 也包括出生后来自呼吸的空气和从饮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(后天之气);二指构成人体脏腑经络体系的这些物质所表现出的生理功能 , 例如脾胃之气 , 主要指消化功能 。

“气”与“力”在习惯上是不可分的 , 我们往往称之为“力气”或“气力” 。 但我们不能把“气感”称之为“力气” , 因为“气感”是非物质性的 , 只是人的一种得气的感觉 , 而力气是物质性的 , 它能推动物质运动 。

运动会打通经络 , 强化心脏功能 , 提高清除体内垃圾的能力 , 因而全身血脉也就和顺了 , 人的健康水平也就提高了 , 体力也就相应增强了 。 这对每种运动来说 , 都是如此 , 并非专指练太极拳的人而言 。 练太极拳出现了气感 , 说明你的经络打通了 , 久而久之 , 体力自然增强 , 气力自然会大起来 。 所谓功力 , 一是指人的气力 , 二是指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 。 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, 互相促进的 。

人的气力 , 就是一种肌肉力 。 人体解剖知识告诉我们 , 人体有个运动系统 , 由肌肉收缩产生动力 , 牵引骨杠杆 , 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 。 在人体复杂的运动中 , 骨为杠杆 , 关节为枢纽 , 肌肉为动力 。 所谓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产生的能力 。 人的肌肉收缩有两种形式 , 一种是肌肉处于静止状态时进行等长性收缩 , 肌肉在紧张用力时 , 长度不发生变化 。 这种力量 , 我们称之为“静力性力量” 。 另一种是肌肉进不等长性收缩 , 也就是说 , 肌肉收缩后 , 其长度发生了变化 。 这种力量 , 我们称之为动力性力量 。 这种动力性力量与两个要素有关 , 一个是肌肉收缩力 , 一个是肌肉收缩的速度 。 收缩力越大 , 速度越快 , 力量就越大 。 在最短的时间里 , 表现了出最大力量的能力称为爆发力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