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杨派太极拳的练法 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必由之路( 二 )


任何事物都是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的 , 练太极拳也一样 , 要一步一步地走 , 要一层一层地练 , 没有牢固基础的奠定 , 就没有正确的质量飞跃 , 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。
万丈高楼平地起 , 打好根基是前题;要想太极练成功 , 缠丝一手最为灵 。
【谈杨派太极拳的练法 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必由之路】
练杨澄甫势是实腿转体 , 还是虚腿转体;左掤是面向西还是面向南(假设起势面南背北) , 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杨派传人内部争论的焦点 。

一、三则重要的文献资料

下面让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对这两个问题做分析 。 在《术》、《太极拳使用法》、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这三部著作中 , 用的都是杨澄甫先生的拳照 , 这是极为珍贵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文献资料 。

1、《太极拳术》的撰写者陈微明先生得澄甫先生口传身授 , 为澄甫先生所信赖的得意门生 。 陈微明先生于1925年使用杨澄甫先生的第一批拳照撰写了《太极拳术》 。 陈微明先生所练的拳架与《太极拳术》中杨澄甫的拳完全相同 。 书中拳势都为实腿转体 , 左掤是面向西 。

2《太极拳使用法》的参与撰写者董英杰先生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 。 1931年澄甫先生在世时 , 董英杰先生为杨澄甫1931年所拍拳照做解 , 编著《太极拳使用法〉 。 该书的插图为杨澄甫先生的拳照 , 图2、图69的左掤均为面向西 。 董英杰先生所练的拳架与《太极拳使用法》完全相同 。 第一他是实腿转体;第二他的左掤为面向西(见董英杰所著的《太极拳释义》一书拳照) 。

3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的参与撰写者郑曼青先生师从杨澄甫先生 , 经年得其大要 。 杨澄甫先生“将太极拳要诀:松、沉、轻、灵及运用要点及至太极剑道 , 悉以传付 。 ”郑曼青先生于1934年据杨澄甫1931年所拍拳照编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 , 较详细地阐述了杨氏太极拳的用法和推手的练法 , 都是实腿转体 , 左掤面向西 。 而郑先生练的拳架为虚腿转体 , 左掤面向南 。

二、对实腿转体.还是虚腿转体与左掤面向南 , 还是面向西两问题的探析

从杨澄甫拳势套路上讲 ,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依据某名人对外公开演练的拳架 , 就草率地来定什么正宗什么不正宗 , 怎样练对怎样练错 , 盲人摸象的作法 , 不利于真正地了解太极拳 。 陈微明、董英杰、郑曼青三位先生都可以说是得到了杨澄甫先生的真传 。 在他们的著述中可以看出杨澄甫先生的拳架 , 确是实腿转体 , 但为什么又会有虚腿转体(比如郑曼青先生)出现呢?

笔者以为 , 杨派太极拳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。 85式太极拳有实腿转体练法 , 亦有虚腿转体练法 。 除此之外 , 还有一种知者不多 , 传于河北永年广府镇一带的眼步或称活步练法 。 这三种都属于太极拳的基础架 , 它们除一般公认作用之外 , 虚腿架主要是练鼓荡劲 , 实腿架主要练连随劲;跟步架(或称活步架)练步法的灵敏 。 除以上三种步法之外 , 杨派85式太极拳内还含有开立步、弓步、侧弓步、仆步、独立步;在杨派37式太极拳中又增加践步;杨派太极长拳又添有叠步、抢步;杨派太极散手又增有垫步、换步等 。 笔者认为实步转体、虚步转体和活步架都是杨派正宗 , 不必为之争议不休 。

再谈左掤面向何方 。 这取决于你练什么拳架而定 。 如果你练的是活步架 , 左掤是使用的折叠劲将对方掤出 , 故面向东南方 。 如果练的是虚步架 , 左掤使用的鼓荡劲将对方掤出 , 故面向正南方(这种掤劲 , 是以胸前中线将对方的力引化后再用荡劲向前掤击对方) 。 如果你练的是实步架 , 左掤是使用的横劲将对方掤出 , 故面向西南(这种掤劲 , 是从侧面将对方的力引化后再用横劲向前掤出对方) 。 《十三字行动诀》中“敌人逼近来打我 , 闪开正中定横中”就是这个意思 。 为此笔者认为左掤面向东南、正南、西南都是正确的 , 关键是你练的是活步架、虚步架还是实步架 。 这三个拳架都属于基础架 , 可以练其中的一个 , 也可以两个拳架一起练 。 如果有兴趣 , 最好三个拳架同时练 , 这样才有利于全面掌握杨派太极拳的基本功 。 但太极长拳和太极推手要在基础架练好的基础上再练 。 杨澄甫先生在《太极拳之练习谈》中指出:学习“太极拳之程序 , 先练拳架(属于徒手) , 如太极拳、太极长拳;其次单手推挽、原地推手、活步推手、大捋、散手 。 ”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