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之楚人( 二 )


当年,楚人的鹿角立鹤无法抵挡秦国的金戈铁马,最终产生了灭国的悲剧 。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抗争之下,直至最后,楚被秦亡,楚人仍顽强地发出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悲壮誓言 。 后来果然应验,陈胜、吴广起义,项羽、刘邦反秦,既是楚人对秦人的强力回应,也是这个自尊心极强、知耻而后勇的族群亡羊补牢后的自我救赎 。 2200多年前,秦朝在楚人的赤帜当中灰飞烟灭 。 100年前,清朝在武昌首义的枪声过后土崩瓦解 。 在历史舞台上,我国第一个王朝与最后一个王朝的谢幕虽各不相同,但都是由楚裔为其敲响的丧钟 。
南方之楚人
有一个这样的故事:楚王在云梦泽打猎,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 。 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 。 楚王说:“算了吧,不必找了 。 楚人失之,楚人得之 。 到不了别处的 。 ”孔子听说此事,评论说:“这话去掉‘楚’字甚好,不妨为:‘人失之,人得之 。 ’”老子说:“再去掉“人”字更好,那样就是‘失之,得之’更符合天道 。 ”在这个故事中,我且不去评价孔子的天下仁政,老子的自然哲学,但看这位大气的楚王,我发现把这位国王替换不了,只有楚王才能担当 。 这个故事在两方面显示楚王宽广的胸襟:一方面,楚王不介意失去弓,愿意让另一个楚国人得弓;另一方面,他虽是君王,却不介意让一个臣民得弓,视君王与臣民都是平等的“楚人” 。 他的族群意识非常强烈,孔子认为可以把“楚”字去掉,大同社会,四海一家,但如此就不再有民族国家认同了,所以楚王执政为楚,惠泽楚人,有强烈的江山意识,有“愿分我羹”的骄傲与自信,确实是一代奔轶绝尘的楚王,在他身上张扬着楚人的民族魂魄 。
【南方之楚人】明代公安才子袁宏道,写过一首诗,叫《怀龙湖》,是麻城的那个龙湖,也叫龙潭,代指住在那里的异端思想家李贽,其中有一句,叫做“老子本将龙作性,楚人元以凤为歌” 。 凤是楚人的图腾,它标志着一种反抗的精神,一种独立的人格 。 楚文化之精神,始于楚之先民,纵贯800年楚史,沾溉后世无限 。 在南方各民族的融合中,也许我身上也流淌着楚裔之血脉 。

推荐阅读